天天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重生一年,家里资产破亿 > 第419章 功成不必在我
    “按理说,我应该不能给你建议”
    林富江犹豫片刻后说道。
    “没事,您是相关行业的专家,该怎么说,就怎么说”
    “首先晶圆厂这块,先排除掉,毕竟投资都是按数百亿计算,民营基本上没什么机会”
    “嗯”
    王卓认同的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“EdA工具,如果华大同意民间资本入股的话,这个倒是可以争取一下,他们要是有钱了,至少在算法上可以进行优化,补齐一些功能上的短板”
    “汪秘书,记一下”
    王卓对着汪婉嘱咐道。
    “其实以你的资金量,在芯片设计上倒是有点优势,但国内现在主攻的是数字化芯片,需要全流程工具,前期投入会比较大,周期漫长,而且对于研究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”
    林富江继续分析道。
    “至于耗材这块,我就不多介绍了,回头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,再决定是否投资”
    王卓听完林教授的分析,有些疑惑。
    “那射频芯片呢?您还没说”
    “呵呵,这个是我的研究方向,如果你是一名半导体行业从业者,或许我会跟你好好介绍,但你现在毕竟还是个新丁”
    “我要是向你推销,这不是打我脸嘛”
    林富江笑着说道。
    “林教授,您应该辩证看问题,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先来后到”
    “虽然我现在是个新丁,但随着时间阅历的增加,或许我也可以变成老兵不是”
    “哈哈”
    听到王卓的自辩,在场几人都有些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    “林教授,其实我这次找您,还真是对射频芯片有点兴趣”
    “怎么说?”
    “我看了一些资料,射频芯片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一些消费电子领域”
    “另外它的技术难点并没有数字化的高,您看我说的对不对?”
    林富江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“您是知道的,我上一个创业产品是即时通讯领域”
    “对于用户的增长,我是切身体会到了”
    “既然射频芯片可以用在智能手机上,那根据我的推断,咱们国内智能手机的增速在今年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”
    “这是不是可以使用上咱们的射频芯片?”
    “你的推断我不做评价,但目前的射频芯片领域几乎都是国外公司垄断,包括咱们国内的华威、中兴厂商,使用的都是国外芯片”
    林富江解释道。
    “那山寨机呢?”
    王卓突然问道。
    “嗯?”
    “我的意思是山寨机难道也是使用外国的芯片?”
    此言一出,林富江立刻愣住了。
    沉思许久后,他开口说道。
    “山寨机市场基本上都是联发科提供一站式服务,如果单纯的搞2G芯片,倒也可以切入一部分低端用户”
    “所以你的意思是,想通过2G芯片量产,来反哺3G乃至4G?”
    王卓懵懂的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“这倒是条路子,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践,重塑培养机制”
    “王总,你这想法,确实很贴合咱们的国情”
    林富江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刚才的操作流程,顿时对着王卓竖起了大拇指。
    “林教授,那刚才我说得能行得通吗?”
    王卓小声询问道。
    “逻辑上可行,实际操作不难,但唯一的风险就是山寨机能持续多久?”
    对于这个问题,王卓倒是有些印象。
    “只要山寨机能使用咱们的设计芯片,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实践的机会,就算是亏,应该也亏不了多少”
    “哈哈,这倒是实话”
    林富江笑着回道。
    “其实只要让咱们这群理论派完整经历 “需求定义 - 电路设计 - 流片验证 - 量产优化” 全流程”
    “几年后这些人才就会成为咱们国家 3G、4G 研发的核心力量,甚至还能解决人才外流的困局”
    “那林教授,您觉得做到这些,我们需要怎么做?”
    王卓见他认可了自己临时提出的方案,忍不住问道。
    “首先便是搭建实验室,需要设备采购,一部分可以采用国产替代,但大部分还是需要采购国外的”
    林富江自动忽略了他嘴里的我们,在办公桌上找来了一张A4纸,开始罗列具体设备。
    “接着就是组建研究团队,因为技术要求不高,基本上咱们高校一部分研究生就可以上手,只需要配备一些有流片经验的工程师带着即可,整个团队配备个20人左右就行了”
    “最后就是将量产的芯片推广出去,实现“产学研”的闭环”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按照三步走就可以初步开展了?”
    王卓继续问道。
    “2G射频芯片,大概就是这么多,但要预留升级,毕竟2G只是培养人才,3G、4G才是接下来的主流”
    林富江解释道。
    “如果要实现2G量产最快需要多久?”
    “这个说不准,毕竟都是理论派,快的话,一年左右,具体看投入多少?”
    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,王卓干脆也就不再兜圈子了。
    “林教授,如果我想跟你们科大合作研发,资金我来解决,销售我来推广,只需要你们解决技术问题,甚至在管理上,我希望您来牵头,您觉得这种模式如何?”
    林富江笑着看了一眼王卓。
    “你知不知道,如果我将这个方案提交到学校,很大概率就能申请下来经费?”
    “我知道”
    “首先学校会不会同意合作,我不能给你答复,毕竟涉及到成果的分配这个需要学校出面”
    “明白”
    王卓点头应道。
    “其次,我刚刚提到的这些设备采购,费用并不算高,加上实验室搭建,前期的投入不会超过三千万”
    “但如果想要升级到3G、4G领域,涉及到的费用可能会超过一亿”
    “所以在跟学校谈的时候,不能说三千万,你得往高的谈,懂吧?”
    林富江难得遇见一个聊得来的外行人,有些担心他不懂行政谈判,忍不住提醒道。
    “嗯”
    “最后就是在人才培养机制上,既然是通过2G芯片来验证全流程,那么在接下来的3G,4G上面的研发,你能保证找来资金吗?”
    “另外对于人才的限制不能太死,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,如果因为捆绑协议闹出了事端,对科大的名誉还是有些伤害的”
    “林教授,关于这点,我现在就可以给予回复”
    王卓认真地看着这位跟自己聊了这么久半导体专家,说道。
    “我准备再到其他一些相关院校进行摸底一番,如果不出意外,我会成立一家专注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基金,我个人会注入1亿美元进去,等走访过后,到时我再跟相关专家进行商榷,再说了,我在企鹅还有价值10个多亿美元的股票可以兜底”
    “另外,假如我与贵校达成合作了,对于科大的研究生,我只要求一点,签约3年,时间到了,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续签”
    林富江惊讶的看向王卓,倒不是吃惊于资金,而是对于签约年限有些不解。
    “不签5年?”
    “不签,如果3年都不能让人留下,那说明这家企业也运营得不怎么样嘛”
    “那你图啥?”
    林富江有些不解。
    要知道校企合作培养人才,是从进入实验室就开始算得,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毕业了,得到了实践的机会,他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了。
    “林教授,咱们国家的半导体人才太少了,如果我留不住人,自然是有其他企业在招揽”
    “这说明了我们的培养机制是可行的”
    “有时候,只要人才能尽其用,只要他留在国内,在哪里不都一样?”
    “毕竟功成不必在我嘛”
    林富江听到这句,猛然起身,眼眶微微泛红。
    “好一个功成不必在我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