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一起把翠玉轩撑起来,以后的日子,定比现在强得多。你信我,往后咱们齐心协力,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。”
岳曦云听着这些话,心里微微一动。
可转念一想,又觉得姜莺只是在哄她开心罢了。
她从小到大,听过太多类似的许诺。
最终都如烟云散去,没留下一丝痕迹。
对她来说,能学会清理猪杂的法子,已经足够让她高兴了。
这门手艺虽不起眼,却是实实在在的本事,日后无论去哪儿都能用上。
“行!我听姜老板的!”
岳曦云咧嘴一笑。
“您这儿应该挺缺肉的吧?等我回家,让我爹给您送点新鲜猪肉过来!今早刚杀的那头肥猪,留着最好的五花和前腿肉呢!”
姜莺眼睛微微一亮,眸中闪过一丝惊喜,连忙追问:“你说你爹是杀猪的,家里养了不少猪?”
她想起昨天岳曦云随口提过一句。
她父亲是个屠夫,在村子里开了个屠宰铺子,平日里宰猪卖肉为生。
当时她并未放在心上,只当是寻常家事,没想到今日竟成了突破口。
岳曦云摇摇头,认真解释道:“也不全是自家养的,有些是别人送来宰的。除了猪,还有牛和羊。十里八乡的人赶着牲口来,让我爹代为宰杀,收些工钱。我家后院时常拴着待宰的牛羊,味道重得很。”
姜莺一愣,眉头轻蹙:“你家还养牛?”
她原本以为岳父只是屠宰为主,并不涉及养殖。
如今听岳曦云这么一说,倒是勾起了她的好奇。
岳曦云没明白她怎么突然问起牛,愣了一下才点头。
“养,小时候家里种地,养了两头耕牛。青黑色的大水牛,力气特别大,拉着犁一天能翻好几亩地。后来地少了一头病死了,另一头卖给了邻村。”
姜莺心里盘算了一下,种地的牛和产奶的牛不一样,喂养方式肯定也不一样。
耕牛粗饲,以秸秆、草料为主。
而奶牛需精细喂养,讲究营养均衡,产奶周期管理也复杂得多。
再说岳父又不是专门养牛的人,技术经验恐怕不足。
与其指望他帮忙,不如让康雅伊重新培训两个人更靠谱,稳妥些。
她没有再追问,而是带着岳曦云去了后院。
天光正亮,院子里晾着几条洗净的白布。
井台边放着一盆冒着热气的水。
姜莺亲自示范,仔仔细细教了她怎么洗猪下水。
先用盐和醋反复揉搓,去掉腥臭黏液。
再用清水冲洗三遍,最后用滚水焯烫一遍,才算干净。
“记住,每个环节都不能偷懒,不然客人吃了不舒服,名声就坏了。”
姜莺一边操作,一边耐心讲解。
等岳曦云基本掌握了流程,她才直起身,拍了拍手说道:“过两天我打算在后巷租个院子,到时候你和青芽都能搬过来住,干活也方便。住在书院那边来回奔波,太耽误时间了。”
岳曦云一个劲儿点头,满脸都是跃跃欲试的兴奋。
“我这几天先不回去了,等过几天再回去收拾东西。趁着现在没事做,多学点手艺才是正经。”
她现在一见到安屿就心烦。
那人表面温文尔雅,实则处处拿乔,动不动就要训斥她动作慢、礼数不周。
上次还因为她在厨房多呆了一会儿,便冷言冷语说她“心思不在学业”。
姜莺跟她讲妥了事情,见她态度积极,心中也颇为满意。
于是便拉着秀妍一同去了人市,准备雇几个可靠的帮手。
人市位于城南集市一角,一大早便人声鼎沸。
各色男女被铁栏围住,胸前挂着木牌,写明年龄、技能与价格。
姜莺一路走一路看。
最终一共买了五个人。
一对姐妹,年约十六七岁,身形瘦削但手脚麻利。
还有一家三口,丈夫高壮,妻子面善。
十三岁的儿子袁飞眉目清秀,看起来十分机灵。
姐妹被安排在翠玉轩做事,姐姐叫杏桃,妹妹叫绿阑。
两人自幼相依为命,性情互补,一个沉稳,一个活泼,倒是天生适合搭伙干活。
那一家人则交给康雅伊带。
夫妻俩带着儿子袁飞,在村里帮她养牛养羊。
康雅伊本就是牧民出身,懂牲畜习性,由他带队最为合适。
玉清桥那边的房子和店铺租金差不多。
房子大点、条件好点的贵一些。
姜莺前后看了好几家。
有的院子潮湿阴暗,有的临街喧闹不便,都不合心意。
最后挑中了一处两进的院子。
青砖灰瓦,格局规整,大门朝南,采光极好。
这院子有正房三间,宽敞明亮,适合主人居住。
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排厢房,每边还连着两间小耳房,正好供下人歇脚。
马厩也有,虽不大,但修缮一下足够使用。
她自己住正房,而东厢留给尹星茗。
毕竟她是客人,不能委屈。
几个丫鬟就安排在耳房。
西厢则收拾出来当客房用,将来若有朋友来访,也有落脚之处。
离翠玉轩也就几步路,走个几百米就到,确实方便。
早上出门买菜、下午收账、夜里巡查。
来回一趟不过盏茶工夫,省时省力。
更重要的是,有了自己的据点,翠玉轩的根基才算真正立住了。
安顿好住处,姜莺立马开始琢磨给翠玉轩添新吃食。
她坐在小院里的石凳上,手里捏着一片枯叶,一边轻轻搓着,一边低头思索。
翠玉轩虽刚开张不久,但生意已有起色。
光靠原来的点心和清茶,怕是留不住客人长久的兴致。
要想吸引更多人上门,就得有些新鲜玩意儿。
吃什么既新奇又能让人口口相传呢?
她眼睛一亮,奶茶当然是头一个要上的。
这玩意儿在现代街头随处可见。
香甜浓郁,冷热皆宜,尤其受年轻姑娘和小公子们的喜爱。
只要调得好,肯定能一炮而红。
她在脑海里迅速回忆着各种配方。
红茶、牛乳、糖浆、珍珠、布丁……
但想法虽好,真要落地,还得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。
可盛奶茶的杯子成了难题。
她站在灶台前,拿起一只瓷碗比划了一下,摇头否决。
瓷碗太重,不易携带,而且清洗起来麻烦。
若用陶杯,烧制成本高,还容易摔坏。
总不能每杯奶茶都配个托盘端着走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