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> 第407章 说好造电风扇,这玩意是啥?
    厂长盯着何雨柱递来的图纸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泛黄的纸边。他当然知道何雨柱的本事——单是优化车间机床就让效率翻倍,更别提那保密项目的钢铁熔炉了。可当何雨柱提出要借用车间造电风扇时,他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打鼓:这年月的电风扇,要么是南洋电器厂那种笨重的罩极式台扇,要么是吊着铁皮扇叶的工业风扇,何工能造出什么新鲜玩意儿?
    “厂长,您放心。”何雨柱似乎看穿了他的疑虑,指尖轻点图纸上的电机结构,“我参考了国外资料,改良了定子绕线工艺,用咱们厂现有的矽钢片和漆包线就能做。关键是这绝缘层——”他抽出一张泛黄的技术资料,“我加了三层云母纸,比普通电扇安全三倍。”
    厂长眯眼细看,图纸上的电机结构确实与市面上的不同:定子矽钢片冲压成特殊的齿槽形状,漆包线绕制角度精确到15度,连接线端子都标注了防氧化处理。再往下翻,竟是一份详细的生产流程表,从冲压矽钢片到线圈浸锡,每个步骤都标注了时间和注意事项。
    “何工,您这是要搞生产线?”厂长的声音里带着惊喜。他突然想起上个月去广交会,看见南洋电器厂的台扇被外商围着询价,一台要价80块,还得搭售五台工业风扇。要是红星轧钢厂能生产这种改良电扇,说不定能在广交会上抢块蛋糕。
    何雨柱笑而不语,心里却在盘算:这台样机得做得既符合时代特征,又得有亮点。他特意把扇叶设计成五片弧形铝板,比普通电扇多两片,既能增大风量,又能降低噪音。外壳用搪瓷工艺,奶白色表面压着暗纹,既美观又防锈。
    接下来的三天,二车间成了何雨柱的试验场。五位八级工老师傅围着工作台,看着何雨柱亲自示范矽钢片冲压。“注意这个齿槽深度,”他用卡尺量了量,“必须控制在0.2毫米以内,不然会影响磁场分布。”老师傅们点头称是,手上的动作却有些生疏——他们习惯了轧钢机的粗活,突然摆弄起这种精密零件,难免有些不适应。
    程建军抱着一捆漆包线进来时,正撞见何雨柱蹲在绕线机前调试。“何工,这线径是不是太细了?”他指着漆包线,“南洋厂的定子用的是0.8毫米的线,您这0.6毫米的,能扛得住电流?”
    “小程,你看这里。”何雨柱拉开绕线机的防护罩,“我改了绕线方式,每槽增加了20匝,总匝数比南洋厂的多30%。虽然线径细了,但总电阻反而降低,效率能提高15%。”他随手抽出万用表测了测,“空载电流0.3安培,比南洋厂的0.5安培低多了。”
    程建军恍然大悟,看着何雨柱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佩。他突然想起上个月跟何工去仓库领料,看见何工对着一堆报废的矽钢片发呆,第二天就画出了新的冲压模具图。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,整个轧钢厂找不出第二个。
    到了第四天下午,二车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松香味道——线圈浸锡完成了。何雨柱亲自检查每一个焊点,确保没有虚焊。“老师傅,麻烦您试试这个摇头机构。”他指着台扇底座,“我加了蜗轮蜗杆减速箱,摇头角度能固定在60度或120度。”
    一位老师傅转动旋钮,台扇缓缓摇头,金属齿轮咬合的声音清脆而平稳。“何工,这比南洋厂的手动扳钮方便多了!”老师傅的声音里带着兴奋,“要是能把这个技术卖给南洋厂,他们得给咱们多少专利费?”
    何雨柱笑而不语,心里却在琢磨:这蜗轮蜗杆结构其实是后世的常见设计,但在这个年代,绝对是领先的创新。他特意把减速箱外壳设计成可拆卸的,方便日后维修。至于专利费——他瞥了眼窗外的厂房,红星轧钢厂现在最需要的,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撕开一道口子。
    就在这时,厂长带着孙胜利匆匆赶来。“何工,快试试!”孙胜利手里攥着个老式万用表,“我刚测了车间电压,稳在220伏。”
    何雨柱点头,接过程建军递来的奶白色台扇。插上电源的瞬间,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,五片弧形扇叶缓缓转动,带起的气流吹得桌上的图纸哗哗作响。“好风!”厂长忍不住赞叹,“比我办公室那台南洋厂的强多了!”
    孙胜利凑近观察,发现扇叶转动时几乎听不到噪音,出风口的风速计显示达到了3.5米\/秒。“何工,这风量比标准值高了20%!”他兴奋地翻着手里的测试报告,“而且电机温度才45度,比南洋厂的低了15度!”
    何雨柱刚要解释,突然瞥见厂长的目光落在台扇底座的铭牌上。那里工工整整刻着“红星牌”三个烫金字,旁边是“60w”的功率标识。他心里暗笑:这年月的电扇大多虚标功率,他特意标了真实数值,既能体现自信,又能为日后的质量认证打下基础。
    “何工,您这电扇打算卖多少钱?”厂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。他太清楚价格的重要性了:南洋厂的台扇卖80块,还得凭工业券购买。要是红星厂能把价格压到60块,再配上更好的性能,绝对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。
    “成本价35块。”何雨柱伸出三根手指,“我算了一下,用咱们厂现有的设备,每月能生产500台。如果外销的话——”他顿了顿,“广交会的外商应该会感兴趣。”
    厂长倒吸一口凉气。他突然想起去年去上海出差,看见百货大楼里的电扇前挤满了人,售货员牛气哄哄地说“概不讲价”。要是红星厂能批量生产这种改良电扇,不仅能为厂里创汇,还能解决部分工人的家属就业问题。
    “何工,您说吧,需要厂里怎么配合?”厂长的语气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。他突然觉得,眼前这个年轻人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正在剖开计划经济的坚硬外壳,为红星厂开辟一条生路。
    何雨柱笑了,从工具箱里掏出一叠文件:“首先,我需要成立一个小家电研发组,抽调二车间的五位老师傅。其次,这是我设计的注塑模具图——”他指着图纸上的扇叶模具,“用咱们厂的废旧钢材就能做,成本能降低40%。最后——”他递过一份市场调研报告,“我建议先生产500台样机,拿到广交会试试水。”
    厂长接过报告,目光扫过上面的市场分析:南洋厂的台扇在广交会的成交价是75美元,而红星厂的成本价折合美元不到10元。要是能以50美元的价格外销,每台就能净赚40美元。更妙的是,何雨柱还设计了配套的工业风扇,用同样的电机结构,只是加大了扇叶尺寸,正好可以搭售。
    “何工,您这是要让红星厂飞出金凤凰啊!”厂长激动得声音发颤。他突然想起三年自然灾害时,厂里为了完成炼钢指标,把好好的农具回炉炼钢,结果闹得附近公社怨声载道。要是这次能成功,红星厂说不定能从单纯的轧钢厂转型成机电企业。
    何雨柱谦虚地摆摆手,目光却落在窗外的厂房上。他知道,这台样机只是个开始。接下来,他还要改良电机绕组工艺,把效率再提升5%;设计自动绕线机,把生产周期缩短一半;甚至可以尝试用晶体管做调速器,虽然这在现在有些超前,但为了长远发展,值得一试。
    就在这时,二车间的铁门突然被推开,一群工人挤了进来。“何工,这电扇真神了!”带头的钳工师傅抹着额头的汗,“我刚才在门口试了试,这风比澡堂子的吹风机还猛!”
    众人哄笑起来,目光纷纷落在那台奶白色的电扇上。何雨柱注意到,工人们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了,后背结着盐霜。他突然意识到,这台电扇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效益——在这闷热的车间里,它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清凉,能让工人们在伏天里多一份舒适。
    “厂长,”他转身看向厂长,“我建议先给车间装十台,就当是试点。”他又转向工人们,“等生产线稳定了,每人都能以成本价买一台。”
    工人们欢呼起来,几位老师傅更是红了眼眶。他们见过太多领导画饼,却第一次遇到真真切切为工人着想的工程师。一位老钳工突然立正,对着何雨柱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:“何工,您放心,我们一定把这电扇造得比南洋厂的还好!”
    何雨柱笑着回礼,心里却在想:这年月的工人,最缺的不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善。他特意把扇叶设计成可拆卸的,方便工人自行清洗;电机外壳留了检修口,用普通工具就能拆开;甚至连电源线都加粗了0.5平方毫米,防止过载。
    厂长看着眼前的场景,突然觉得鼻子发酸。他想起上个月去医院看望工伤的工人,看见他们躺在闷热的病房里,家属用纸板扇风的情景。要是能给每个病房装一台这种电扇,那该多好。
    “何工,”他握住何雨柱的手,“我代表全厂职工谢谢您。”他突然压低声音,“您放心,我这就去打报告,把二车间改成小家电分厂。”
    何雨柱点头,目光落在台扇的铭牌上。奶白色的搪瓷表面映着夕阳的余晖,“红星牌”三个烫金字闪闪发光。他知道,这不仅是一台电扇,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——它见证了一位工程师的匠心,一群工人的热血,还有一个厂子的涅盘重生。
    窗外,知了还在声嘶力竭地鸣叫,但二车间里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丝清凉。那台奶白色的电扇仍在转动,扇叶切割着空气,送出阵阵清风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创新、坚持与希望的故事。在这个闷热的夏夜,它不仅带来了物理上的降温,更点燃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而这,正是何雨柱最想看到的。